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吉林民族 > 民族文化 > 少数民族与语言文字
吉林省召开蒙古族教育恢复与发展二十五周年纪念表彰大会
时间: 2005-12-25 13:42:02 来源: 字体显示:  
 

    20041214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召开了蒙古族教育恢复与发展二十五周年表彰大会。来自松原市、白城市、四平市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镇赉县、通榆县、洮南市、双辽市、大安市的党、政领导和教育、民委有关领导和近600名蒙古族教师参加了会议。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迟学智同志做了报告;吉林省民委委员、党组成员包东嘎同志宣读了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表彰吉林省蒙古族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向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10个先进集体、包宝祥等35名先进个人颁发了荣誉奖牌或荣誉证书。会议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四平市教育局、镇赉县教育局、通榆县教育局做了典型发言,会后庆祝吉林省蒙古族教育恢复与发展二十五周年文艺汇报演出。

    迟学智厅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25年来我省蒙古族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1979年,我省在东北地区率先恢复蒙古族学校用蒙古语授课,开始了我省蒙古族教育全新的发展历史。2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经过蒙古族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蒙古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各级各类的蒙古族人才,为提高蒙古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吉林省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松原市前郭县,白城市通榆县、镇赉县、洮南市、大安市和四平市的双辽市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古族教育迅速发展。1959年,全省有蒙古族小学40所,中学2所,学生 2700多名。后由于蒙古族学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因此,粉碎“四人帮”以后,蒙古族学校进入恢复与发展。19 7 9年,前郭县西部乡镇率先恢复蒙古族学校,并且于1980年开始用蒙语授课。逐步设立了蒙古族小学、初中和完全中学,原白城地区成立了前郭蒙古族师范学校。1983年前郭县政府投资40万元,建立了我省蒙古族教育史上第一所寄宿制幼儿园。

    截止2004年我省蒙古族教育拥有幼儿园1所,小学66所,独立初级中学11所,职业技术初中1所,完全中学3所,师范分院1所。在校生13584名,其中蒙古族学生7351名;教师1989名,其中蒙古族教师1163名。基本建立了蒙古族教育体系。

(二)加大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十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地对民族教育加大投入,极大改善了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

    2003年,通榆县政府把通榆县蒙古族中学迁址工作作为县政府为民办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当年投入700万元完成学校迁址;又投入30万元改造了全县唯一使用蒙古语授课的乌兰塔拉乡蒙古族学校教室。这使两所蒙古族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镇委县政府于 2002年投入 80万元,修建通往镇青县蒙古族中学的道路,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道路状况;2003年县政府再投入158万元改造了镇赉县蒙古族中学校舍;同年,县教育局还规定凡是在县蒙古族中学就学的蒙古族学生每月每人补助生活费100元。2004年前郭县投入2000余万元改建和扩建前郭蒙古族中学和查于花蒙古族中学教学楼和宿舍楼。洮南、双辽、大安等市、县也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蒙古族学校的办学条件。省直有关部门也加大对于蒙古族教育投入的力度。省有关部门从民族教育专项资金中拨款600多万元,从学校布局调整资金、教学设备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中拨款2500多万元,用于蒙古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省财政于1998年设立了东北三省蒙古文教材编写亏损补助费7万元,并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截止2004年我省投入东北三省蒙古文教材编审资金已达 50万元。据统计,二十多年来,全省用于蒙古族教育事业资金投入累计达1亿5千万元。

  (三)深化改革,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改变民族学校单语教学模式,实现“双语”教育教学是民族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初,省、白城地区、前郭县政府及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确定了蒙古族学校实行“双语”教育教学的原则。即在蒙古语言环境好的蒙古族聚集地区,根据当地群众的意愿,可采用“蒙古语文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 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蒙古语言环境不好的蒙古族散居地区,根据当地群众的意愿,可采用“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此开始了蒙古族学校实施双语教育教学的历史。到1992年,全省蒙古族中小学都开设了蒙古语文课,学习蒙古语文的学生数达到7340名。其中,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学校达10所,学生1650名,并且有了第一届用蒙古语授课的高中毕业生。

    我省蒙古族学校在积极推进双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民族艺术教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999年在前郭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查于花蒙古族中心小学成立了马头琴表演队。在短短的几年中,马头琴队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高层次的艺术盛会,获得了多项殊荣。20008月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亚洲少儿艺术节获得一等奖。20042月参加由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一等奖。此外,还获得了第三届吉林省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和吉林省蒙古族学校文艺汇演特别大奖。目前,前郭县蒙古族学校拥有马头琴的数量近1000把。马头琴队的成功,带动了前郭县乃至全省蒙古族学校学习、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热潮。2004年通榆县蒙古族中学、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中心小学也分别成立了马头琴队。

    上个世纪 90年代,全省举办了蒙古族学校独唱、独奏、独舞比赛。2000年以来,省教育厅、省民委、省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两届全省蒙古族学校文艺汇演。参加汇演的蒙古族学生超过1000余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蒙古族学校艺术教育的蓬勃开展。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蒙古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多年来,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研机构建设,努力打造高素质的蒙古族教师队伍。

    1983年省教育学院民族教育教研室,配备了蒙古族教研员。1987年白城市教育学院民族教研部正式成立并给了10个编制。随后,有关县(市、区)进修学校相继成立了民族教研机构。1992年吉林省蒙古族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成立。这些教研机构,为培训教师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当时蒙古族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中蒙文成绩好的,经过短期培训充实到蒙古族小学任教。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缺乏问题,省里决定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的学校,聘任优秀高中毕业生充实到我省蒙古族小学教学一线。19831985两年,经考核,我省共选拔任用126名内蒙古蒙古族优秀高中毕业生到我省任教。2004年,前郭县政府又从内蒙古聘用了10名艺校毕业生从事马头琴教学工作。

迟学智厅长在蒙古族教育二十五年发展的主要经验时说,25年来,我省蒙古族教育在困难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制定优惠政策和法规,是推进蒙古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和发展蒙古族教育事业。各级政府对蒙古族教育的投入高于全省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中,对蒙古族学生进行定向、降分录取;通过跨省招聘、对换培养等形式培养蒙古族中小学师资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蒙古族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使蒙古族教育在较低的起点上,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省逐步推进教育法制建设,因而,不断建立健全民族教育法规体系,使之成为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根本保证。1998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吉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对民族教育地位、民族学校管理体制、民族学校布局调整、各级各类学校录取少数民族考生。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96年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对前郭县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省、市、县(市、区)人大、政协等领导部门定期视察民族教育工作,监督检查指导民族教育工作,并为民族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人大政协等领导部门的关心。有力地保障蒙古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双语教学是保持民族特色、提高蒙古族教育质关键环节。我省针对蒙古族教育实际采用的两种双语教育教学模式,以蒙古语文为主加授汉语的学生,可以在学习各门课程的同时学好汉语,到高中毕业时基本上达到双语兼通;以汉语文为主加授蒙语的学生,在其他课程与汉族学生同步提高的同时学到了蒙语。这两种模式都为蒙古族学生即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拓宽升学、就业渠道开辟了有效的途径。二十五年来,通过采用这两种双语教育教学模式,使蒙古族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八十年代初,我省蒙古族高中毕业生本专科升学率只有8%,到2004年,全省三所蒙古族高中毕业生本专科升学率达到了80%,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使用蒙古语授课的蒙古族高中毕业生本专科升学率已达到100%2004年,前郭县蒙古族中学蒙古语授课高中毕业生陈小梅同学以649分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创历史纪录。经过多年努力,我省蒙古族教育已逐步摆脱依赖政策性照顾升学的被动局面,步入了自主发展阶段。实践证明,采用两种双语教育教学模式,符合我省蒙古族教育实际,既能保持民族特色,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民族教育协作、交流、开放带来了民族教育新理念。1982年起,我省与内蒙古开展交换培养大学生、中专生的协作。由最初的8名增加到现在的40名。1998年,我省又与黑龙江省协作培养高等学校学生,到2004年每年互换培养大学生30名。省里还多次组织蒙古族教育工作者到内蒙古、延边州等地实地学习考察民族教育工作。1988年成立了东北三省蒙古族教育教学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2002年和2004年省教育厅先后两次组织吉林省蒙古族教育代表团赴蒙古国访问、考察。开放与协作带来了民族教育新的理念,为蒙古族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蒙古族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迟学智厅长在今后蒙古族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中说,我省蒙古族教育已经步入稳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我  们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践行党的“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办好蒙古族教育。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蒙古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执行《吉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决定的意见》,加强对蒙古族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蒙古族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教育部门目标责任内容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确保蒙古族教育的优先发展。蒙古族教育任务较重的市、县要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置民族教育机构并配备专门人员;增加对民族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蒙古族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加强我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黑龙江省互换培养蒙古族大学生的协作工作,逐步增加外省、区普通高校在我省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名额,提高蒙古族学生升学比例。

  (二)继续推进“三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蒙古族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既坚持民族语文教学,又要努力促进“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强化蒙古语,优化汉语和外语。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两种双语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授课用语“双语化”,努力培养双语兼通人才。

    要根据国家和省的中小学新课程计划,结合蒙古族学校实际,尽早制定和颁布蒙古族中小学新课程计划,科学调整“三语”课程的课时、结构、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三语” 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协调发展。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历史、蒙古族音乐和民族体育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建设一支合格的蒙古族教师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做出中、长期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努力造就综合素质较高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要通过继续办好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与内蒙古师范院校对换培养,在省内高等院校定向培养等形式培养蒙古族中小学所需的蒙古族“双语型”教师。

要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大蒙古语、外语、信息技术课等教师的培训力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安排蒙古族学校后备干部到吉、长两市重点中小学挂职锻炼,从而提高蒙古族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同时要加强蒙古族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进程,特别要加强语音室和计算机(多媒体)室的建设,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保证乡中心校以上的蒙古族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10年前所有蒙古族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蒙古语文工作)

 
(责任编辑: 省民委) 
   
吉林省宗教网
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 吉林省宗教事务局
主办地址:长春市新发路329号 邮编:130051